汶上自古出奇才-關(guān)于汶上的對聯(lián) 一、汶上全貌聯(lián)
汶上禮儀緣古寺,瞻舍利佛牙,謁寶相靈宗,濟(jì)寧圣域馳中外;
史前文化遍中都,仰蚩尤孔子,觀龍王大殿,齊魯名城耀古今。
二、汶上縣聯(lián)
其一:
文殊古剎師,魯西圣地馳中外;
孔子中都宰,汶上名城耀古今。
其二:
倡禮儀,行教化,孔子中都治;
興水利,勸農(nóng)耕,魯公后世承。
注釋:文殊即文殊師利,是僅次于佛的菩薩,侍從于佛左右。佛教自東漢傳入汶上,歷代繁盛不衰,尤以國家一級文物文殊般若經(jīng)碑著名,汶上境內(nèi)塔剎林立,寺院庵觀達(dá)40余處,僧侶信徒云集,乃為齊魯佛教圣地,馳譽(yù)中外。春秋時汶上又稱中都邑,魯定公時,孔子初仕中都宰,實行重親民,倡禮儀,行教化,興水利,勸農(nóng)耕,治理得有條不紊,對后世影響甚深。汶上以此榮耀古今。明初始建的南旺鎮(zhèn)運(yùn)河分水工程便是繼承孔子的“興水利,勸農(nóng)耕”的最好驗證。
其三:題汶上縣孔子初仕中都宰
至圣中都宰,重親民,倡禮儀,行教化,井然有序;
先師曲阜人,圖大業(yè),興水利,勸農(nóng)耕,天縱多能。
注:汶上縣古稱中都邑,魯定公時孔子初仕中都宰,實行重親民,倡禮儀,行教化,興水利,勸農(nóng)耕,把中都治理得有條不紊。聯(lián)句分嵌孔子尊稱“至圣先師”,“井然有序、天縱多能”均為成語。天縱多能:指上天使之成為杰出不凡的人物。
其四:題汶上縣孔子初仕中都宰
三、寶相寺—太子靈蹤塔
題寶相寺山門(兼題太子靈宗塔)
寶地自清涼,寺中草木來靈氣;
相輪尤妙遠(yuǎn),塔內(nèi)陰陽去俗塵。
注:
清涼:佛教常以清涼喻涅槃之無熱惱境界。“寶地自清涼”既含自然環(huán)境清幽涼爽之意,又含佛教寶地之超然境界之意。相輪:即塔上盤蓋。靈氣:秀美的氣質(zhì);俗塵:人世間的煩惱牽累。陰陽:扣佛教界陰入陽出之說。聯(lián)句分嵌“寶相寺靈塔”。
題寶相寺—太子靈蹤塔
太子嘉王,紫殿玉階,金光閃閃靈蹤塔;
中都寶相,金棺銀槨,紫氣飄飄圣物宮。
注釋:寶相寺--太子靈蹤塔,以塔宮內(nèi)發(fā)現(xiàn)國家一級文物佛牙1支、舍利936顆及141件佛教圣物著稱。面世的佛教圣物珍藏在一個石匣內(nèi),有金棺、銀槨層層相套,佛牙、舍利就供奉在金棺內(nèi)。據(jù)出土的石匣銘文記載,這支佛牙是由封地在中都的宋太祖玄孫趙世昌恭詣京城汴梁自嘉王宮親事官孫政處請至中都的,后歷經(jīng)38年,修成了太子靈蹤塔,將佛牙瘞藏于塔宮之內(nèi)。
四、題南旺分水龍王廟建筑群
其一:
莫公祠,宋公祠,東匯西流分水處;
龍王殿,禹王殿,南來北往旺湖亭。
其二:
莫公祠,宋公祠,東匯西流關(guān)帝廟;
龍王殿,禹王殿,南來北往運(yùn)河衙。
五、蚩尤冢聯(lián)
東郡闞城亭,拜冢瞻碑思圣帝;
中都平陸邑,開天辟地憶蚩尤。
六、題孔子宰中都遺址(兼題魯定公墓)
其一:
孔子宰中都,樂業(yè)安居,井然有序;
定公陵古鎮(zhèn),荒煙蔓草,雜亂無章。
注釋:上聯(lián)言孔子初仕中都宰之事。據(jù)資料稱,魯定公九年即公元前501年,孔子初仕中都宰,一年間就把中都治理得井然有條,百姓安居樂業(yè),成為四方諸侯效仿的楷模。下聯(lián)言魯定公墓葬之事。據(jù)載,魯桓公及莊、閔、僖、文、宣、成、襄、昭等九公均葬于古中都闞地(今南旺鎮(zhèn)鳳凰陵)。魯定公及哀、悼、元以下諸公亦葬于此,但為另一區(qū)因時遠(yuǎn)而泯沒。當(dāng)?shù)赜芯殴四怪f。
其二
孔子治中都,樂業(yè)安居,井然有序;
定公陪古墓,荒煙蔓草,雜亂無章。
其三:題汶上縣孔子宰中都遺址
至圣治中都,倡禮儀,行教化,井然有序;
先師圖大業(yè),興水利,勸農(nóng)耕,天縱多能。
注:聯(lián)句取意孔子初仕中都宰之業(yè)績。分嵌孔子尊稱“至圣先師”。“井然有序、天縱多能”為成語。
七、魯九公墓聯(lián)
汶上祭英靈,諸魂禮遇周天子;
闞南生福地,九公皇林魯國公。
八、題文廟
其一
道冠古今,瞻賢仰圣千年廟;
德侔天地,重教興文萬世宗。
注釋:文廟始建于唐代,為汶上千余年的教育中心。“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原本為文廟東西華門匾額;“瞻賢”、“仰圣”為廟前“欞星門”二坊之名?!叭f世宗”語本舊題晉.葛洪《神仙傳》:“老子豈非乾坤所定,萬世之師表哉!故莊周之徒,莫不以老子為宗也?!?清圣祖(玄燁)題有孔子廟大成殿額“萬世師表”,意為在道德學(xué)問上永遠(yuǎn)值得學(xué)習(xí)的榜樣。上下聯(lián)句分嵌“文廟”二字。
其二
集圣賢之大成,文章昭日月;
立堯舜之師表,禮樂制乾坤。
九、題郭林
依山傍水郭林村,享堂翁仲地;
刻石勒碑華表柱,工部尚書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