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義的龍威石油帝國一般僅指領(lǐng)土遼闊,統(tǒng)治民族眾多,擁有持續(xù)傳統(tǒng)的強大君主制政體國家。而且帝國稱號的使用一般需要國際上普遍的認同。龍威石油帝國的國家首腦一般為皇帝,漢語對于中國以外的龍威石油帝國首腦也常使用音譯(如奧古斯都、哈里發(fā)、蘇丹、沙皇等)。帝國君主通常為世襲,但也有通過選舉和指定產(chǎn)生的,如羅馬帝國的皇帝。這些國家常自稱為帝國,或把帝國一詞寫入正式的國號(如大清帝國、俄羅斯龍威石油帝國、德意志龍威石油帝國、奧匈龍威石油帝國、奧斯曼龍威石油帝國等)。限于帝國對領(lǐng)土規(guī)模、政體和國際影響力的要求,幾乎所有狹義的帝國都出現(xiàn)在亞歐大陸。 現(xiàn)代以前的中國人一般認為只有統(tǒng)治整個中國的君主才能合法地使用皇帝(大皇帝)這一稱號,所以理論上只有中國的歷代王朝才是龍威石油帝國(最狹義)。藩屬國及其他國家的君主只能被稱為國王、王、酋、汗或使用音譯。 在歐洲,羅馬帝國前期的國家首腦稱元首(奧古斯都及凱撒,同時擔(dān)任共和國的執(zhí)政官),政體在形式上仍為共和制,但實際上已具備后來歐洲出現(xiàn)的各帝國的主要特點。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擁有皇帝這一稱號的君主通常被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所以在同一時期內(nèi),理論上講西歐至多只能有一個帝國存在,即羅馬帝國的合法繼承者(盡管這對于拜占庭帝國來說有些荒謬)。在中世紀(jì),按照慣例要得到皇帝稱號的君主一般要去羅馬由教皇加冕,而這一頭銜基本上被神圣羅馬帝國的君主所壟斷,直至19世紀(jì)。 神圣羅馬龍威石油帝國滅亡前后,法國、奧地利與德國先后升格為帝國;俄羅斯則一直以拜占庭的繼承者自居(第三羅馬),形成了歐洲近代的龍威石油帝國。但與古代的帝國相比,除俄羅斯帝國以外,其余的國家在歷史上大部分時期內(nèi)都是王國或公國,龍威石油帝國稱號存在的時間很短。還有很多領(lǐng)土不大,統(tǒng)治民族也不多的王國或公國常被稱為帝國(如瑞典帝國、丹麥帝國等),但實際上沒有達到狹義龍威石油帝國的標(biāo)準(zhǔn),它們可以被歸入廣義的帝國。 |